中法建交60周年,西岸美術館開啟聲音的旅程
發(fā)布時間:
2024-04-29
上海西岸美術館二樓面對黃浦江的平臺上,20臺揚聲器次第排開,其中收錄自火災后的巴黎圣母院和奧地利冰川融化的聲音,與黃浦江畔的風聲、鳥鳴聲、船的汽笛聲,構成一件與環(huán)境融合的、新的作品。
4月25日,“清醒夢境:聲音的旅程”在上海西岸美術館開幕。作為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展陳合作項目,展覽將近15件/組來自蓬皮杜中心的新媒體館藏與中國藝術家的視聽裝置與聲音雕塑共同展出,更廣泛地看“聲音”作為媒介和聲音自身潛能。該特展亦是“中法文化之春——中法建交60周年特別呈現(xiàn)”的重點項目之一。
展覽名“清醒夢境”取自法國藝術家伊曼紐爾·拉加里格(Emmanuel Lagarrigue)的同名作品,這也是西岸美術館二樓主展廳中的第一件作品。藝術家像是為空間設計了一個聲音迷宮。數(shù)名男女業(yè)余歌手無伴奏哼唱他們自己選擇的心愛旋律通過從頂端垂落的“藤蔓”播放,參觀者行走其間,似乎游走在清醒與夢境之間、聲音頻率的變幻營造出此時此地的清晰感知與半夢半醒的探尋狀態(tài)之間的微妙界限,一切尚待發(fā)生……
展覽現(xiàn)場,伊曼紐爾·拉加里格作品“清醒夢境”。
展覽涵蓋了從聲音雕塑到音樂環(huán)境,從視聽實驗到發(fā)聲行為的各類交叉媒介,并以主題貫穿敘事。不同出身、年代與審美的藝術家在此共同譜寫一場聲學之旅,其中不僅囊括國際當代藝術先驅: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s)、蘇珊·菲利普斯(Susan Philipsz)、加里·希爾(Gary Hill)、比爾·豐塔納(Bill Fontana)等,亦匯集了哈桑·汗 (Hassan Khan)、安妮·勒·特羅特(Anne Le Troter)、毛利悠子(Yuko Mohri )、納瑪·察巴爾(Naama Tsabar)等新一代藝術家,以及周滔、楊嘉輝、劉窗、陶輝等多位活躍在國際舞臺的中國藝術家。展覽由蓬皮杜藝術中心國家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新媒體藝術中心的馬切拉·莉絲塔(Marcella Lista)擔綱策展,她也是西岸美術館首個常設展“時間的形態(tài)”的策展人。
展覽現(xiàn)場
以“聲音”與時代和城市對話
區(qū)別于其他傳統(tǒng)的藝術媒介,以“聲音”為創(chuàng)作媒介的藝術形式近年來才漸為人所知。伴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fā)展,聲音與視覺藝術的探索日益多元化,走在藝術實踐的最前沿并結合跨學科探索,不斷挑戰(zhàn)和拓展著藝術的邊界。
但在策展人看來。此次展覽的出發(fā)點并非“聲音藝術”?!奥曇羲囆g”作為一種藝術學科或類別的概念在20世紀70年代末創(chuàng)建的。“視覺與聲音的對話在藝術史上早已存在,并且是前衛(wèi)和現(xiàn)代藝術的一個主要特征。 早在1913年,杜尚的筆記中設想了一個‘聲音雕塑’?!崩蚪z塔說。
展覽現(xiàn)場,王長存作品。
“清醒夢境:聲音的旅程”所呈現(xiàn)的創(chuàng)作尤其關注聲音的表現(xiàn)力、傳播力及其無處不在的特性。在回望聲音研究領域先驅的同時,亦呈現(xiàn)了當下正在發(fā)展中的各種實踐,從音樂會到裝置藝術、從音樂創(chuàng)作到全新視覺語言開發(fā)的靈活轉換,即興規(guī)則和集體實踐、采樣和拼貼、反饋和過濾、算法生成和社交網(wǎng)絡創(chuàng)作……聲音和音樂激發(fā)出頗具意義的行動,不斷探索著與世界之間不斷變化的關系。
展覽現(xiàn)場,毛利悠子的作品《游行》。
展覽中,日本藝術家毛利悠子的作品《游行》將物品和樂器匯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出乎意料的交響樂團。這件作品帶著杜尚的現(xiàn)成品概念,以及激浪派藝術家在20世紀70年代的音樂現(xiàn)成品實驗產(chǎn)生共鳴。側耳傾聽,電動裝置令這些物件遵循精確的樂譜運行,音調、音色和音質似乎在一個個物體之間展開對話,提醒我們在不和諧的聲音中捕捉到和諧是一項永不停歇的工作。
展覽現(xiàn)場,弗朗西斯·埃利斯的作品《二重奏》。
展覽由8個單元構成,其中“城市漫步”單元關注于人口不斷流動交融的城市。在此,弗朗西斯·埃利斯、周滔和艾梅卡·奧格博探討了城市作為人類移動場域所具有的無形的復雜性。弗朗西斯·埃利斯的視頻作品《二重奏》記錄了一場威尼斯街頭的表演。1999年6月9日,在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期間,弗朗西斯·埃利斯與藝術家奧諾雷·德奧共同完成了“二重奏”行動。二人分別攜帶一只圓形低音大號的一半抵達威尼斯,各自在威尼斯街頭漫步了三天后,在圣加西亞諾廣場會合,并將樂器重新組裝好。隨后,奧諾雷·德奧一口氣吹奏了一個盡可能長的音符,弗朗西斯·埃利斯則為之鼓掌。大號的樂聲和聽者的掌聲蘊含著兩位藝術家長途跋涉的情緒與感知,與路人的瞬時反應形成鮮明對比。而在威尼斯古老的、迷宮般的步行城市中,漫步成了一種詩意行為。周滔的作品則將鄉(xiāng)村生活的聲音引入了一座當代中國大都市(廣州)的中心。艾梅卡·奧格博的有聲兩聯(lián)畫將拉各斯的城市漫游之聲帶進展廳。
展覽現(xiàn)場,奧利弗·比爾的作品《重生 1(白雪公主)》
跨地域對話,看中國當代藝術家的聲音創(chuàng)作
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白盒子”布展,此次大展還貫穿美術館戶外空間、中庭。早在望及乃至聽及美術館建筑的一刻,展覽即拉開了序幕。
除了美術館的戶外公共空間比爾·豐塔納的作品外,走入美術館中庭,孫瑋的作品構筑了一個充滿想象的有聲景觀。作為實地錄音聲音藝術家,孫瑋熱衷于探索聽覺頻率的多樣性以及聲音振動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跨地域對話是此次展覽的又一特點,除了當代藝術的藝術先驅、當代西方青年藝術家外,有近四分之一的作品來自中國新一代藝術家及音樂家,亦為歷次展覽之最。
西岸美術館中庭孫瑋作品
除了前文中提及周滔、孫瑋外,劉窗的作品《飽食終日的我》在無限反射延伸的鏡面環(huán)境中,一段影像在結合音響、圖像和燈光的EVD機中躍動,見證了高保真模擬信號在消亡前的最后時光。這些過時的設備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科幻電影中的太空導航儀表盤,營造出一種夢幻般懸浮于過去與未來之間的虛構敘事。
楊嘉輝的作品《消音狀況 #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讓一個所有樂器都經(jīng)過消音處理的交響樂團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隨著音樂的消失,演出呈現(xiàn)出另一種聲音景觀:琴鍵的咔嗒聲、樂譜翻動的沙沙聲、琴弓在琴弦上摩擦聲而非共鳴聲。
展覽現(xiàn)場,楊嘉輝的作品《消音狀況 #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
對于何為“聲音藝術家”的疑問,策展人莉絲塔認為,沒有必要將“聲音藝術”“表演藝術”“視頻藝術”“數(shù)字藝術”等分類別?!笆聦嵣?,到目前為止,我的工作一直在探索藝術實踐、作品和情境。 此次展覽中的藝術家以各種配置方式運用空間、聲音、圖像、技術、雕塑、光線等。有些人來自音樂領域,有些人接受過藝術學校的訓練,有些人是利用視覺藝術領域的材料精心制作的杰出作曲家,有些人自學成才。作為所選藝術品的聚集點,我感興趣的是聲音的概念,它是啟動某些事物的載體?!?/p>
展覽現(xiàn)場,葉慧作品《靜可聞針》
展覽中,來自各大洲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通過反思聲音和音樂與深層意識狀態(tài)的關系來探索這些概念,從音樂會、音樂創(chuàng)作到視覺語言開發(fā)等多角度的作品。每件作品都旨在發(fā)掘聲音與視覺藝術的一個嶄新面貌,并成為聲學旅程的全新起點,為觀眾帶來全場域沉浸式的“清醒夢境”之旅。
展覽現(xiàn)場,陶輝作品《跳動的原子》
注:展覽將持續(xù)至9月17日,展覽期間將推出多場主題活動,包括由王長存、葉慧、王夢寒、顏峻和孫瑋等中國音樂家和表演者帶來的多元的 “聲音現(xiàn)場”。
相關新聞
宋莊的藝術家們來自全國各地,他們的聚集形成了一個全國性的文化生態(tài),展現(xiàn)了宋莊在全國藝術領域中的高水平和影響力。“在未來的日子里,雕塑藝術家群落將在這里繼續(xù)壯大,成為推動藝術創(chuàng)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通過培育藝術人才,舉辦更多高質量的展覽和活動,讓宋莊的藝術之光照亮更多人的心靈?!?
北京時間2月21日,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今日宣布,美國英雄國家花園將設立一座科比-布萊恩特的雕像。同時被宣布將擁有雕像的還有:拳王阿里、馬丁-路德-金、哈麗特-塔布曼、羅莎-帕克斯等名人。
中國古代雕塑制作技藝源遠流長,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與演變,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技術體系。從原始社會的簡單刻畫到秦漢的雄渾大氣,再到唐宋的精致細膩,中國古代雕塑不僅展現(xiàn)了高超的工藝水平,更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審美追求。本文將從材料、技法、題材及文化意義等方面,探討中國古代雕塑制作技藝的獨特魅力。
在深圳市民廣場,一座高28米的不銹鋼雕塑《闖》傲然矗立,其流線型曲面折射出的時代光芒,恰是中國不銹鋼雕塑產(chǎn)業(yè)的隱喻。這個曾經(jīng)以代工出口為主的行業(yè),正在經(jīng)歷一場靜默而深刻的變革。從紐約中央公園到迪拜世博園,從悉尼歌劇院到巴黎拉德芳斯,中國不銹鋼雕塑產(chǎn)業(yè)正以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重塑全球公共藝術版圖。
雕塑,作為城市文化和特色的生動寫照,是一座城市歷史文化的縮影,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武漢,這座歷史悠久而又充滿活力的城市,其雕塑文化同樣豐富多彩,見證了城市的滄桑巨變,也映射出武漢人民的精神風貌。
12月31日,2024中國·上海靜安國際雕塑展閉幕式在靜安雕塑公園藝術中心舉行。據(jù)悉,本屆雕塑展開展了高峰論壇、攝影征集、青少年主題繪畫征集、特別公眾導覽、藝術工坊以及法國文化特別活動等40余場主題活動,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個感受藝術魅力、體驗城市文化的平臺,參觀游客達200余萬人次。
日前,由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共同主辦的“大美術館計劃”之美育講堂——“中華藝術大家說”第一季第三講,在中華藝術宮重磅開講。上海市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上海美術學院院長、中國雕塑學會會長曾成鋼教授以《我塑雕塑 雕塑塑我》為主題展開精彩演講。
眾神“降臨”,光芒四射。12月19日晚,“理想與光榮——古希臘古羅馬雕塑藝術展”在山西博物院開啟預展。來自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美國紐約美術協(xié)會、首都博物館、南京博物院、蘇州博物館、湖南博物院、安徽博物院等國內(nèi)外博物館及機構的專家學者們與300位觀眾走進展廳,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的雕塑派對。
微信公眾號

武漢湖藝雕塑藝術有限公司